盘点分析优优大厅大厅拼十房卡包(微信扎金花房卡包哪里得游戏)

中国最特殊船(中国最高的船)
  本文目录一览:

  1、神州六号的资料

2、国之重器!亚洲最大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现身,将会参加哪些工程建设?

3、“科学”号考察船有哪些超凡之处?

4、军队里的什么特殊船舶,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受到攻击?

5、历史书里说唐朝时中国的大海船被称为“海上霸王”,进入波斯湾必须乘坐小船,真的吗?

6、扬威世界的我国“十大名船”是怎样的?

神州六号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神舟六号的改进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 [被屏蔽广告]

  一、围绕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改进。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睡袋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

  二、轨道舱功能使用方面的改进。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湿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

  三、提高航天员安全性的改进。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坐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坐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坐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

  四、持续性改进。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

  神舟六号飞船构成

  轨道舱:“多功能厅”

  “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逃逸塔:保飞船万全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留轨舱:航天 手表,又叫腕表。即佩戴在手腕上的用以计时的工具。而今天手对于我们的意义已经不是看时间这么简单。那么今天手表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呢?在社交场合,佩戴手表,通常意味着时间观念强、作风严谨;而不戴手表的人,或是动辄向他人询问时间的人,则总会令人嗤之以鼻,因为这多表明其时间观念不强。 在正规的社交场合,手表往往被视同首饰,对于平时只有戒指一种首饰可戴的男士来说,更是备受重视。有人甚至强调说:“手表不仅是男人的首饰,而且是男人最重要的首饰。”在西方国家,手表与钢笔、打火机曾一度被称为成年男子的“三件宝”,是每个男人须臾不可离身之物。员的“家”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返回舱:航天员的“驾驶室”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缘何选择秋季发射?

  晨报讯综合新华社电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两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发射成功。今年神六的发射,又逢金秋时节,难道是巧合吗?不是。这是因为秋季的气象条件,最适合我国发射载人飞船。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从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零的突破,到神州六号的两人多天外太空飞行,中国航天员专用奶蒙牛牛奶,陪伴着航天员们从撒满汗水的训练场走向了浩瀚的太空,见证了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艰苦与辉煌。航天员食品的选择有着怎样的特殊要求、蒙牛牛奶又是如何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的?伴随着神州六号的成功归来,笼罩在航天员食谱上的神秘面纱也被营养专家轻轻地揭开。

  在中国,一名空军飞行员要从1000名军人中选出,而100名空军飞行员中,只有一个人有机会成为战斗机飞行员,航天员则是从这些战斗机飞行员中千里挑一,经过各方面综合考察比较后最终选拔出来的。为了确保这些肩负祖国重任的“国宝”们保持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早在神州五号首次载人航天任务之前,一个由各方专家组成的营养小组就开始了苛刻的航天员专用食品遴选工作。为了确保航天食品的安全、绿色和营养,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有关航天员食品的规定长达8页之多!对“全营养食品”牛奶的考察和选定工作首当其冲。

  奶源是决定牛奶品质的第一关键,因而也成为专家们考核的首要因素。考虑到以内蒙古大草原为核心的中国西部大草原地处国际公认的中温带季风气候优质奶牛饲养带,是整个中国无可匹敌、世界上也具有领先意义的优质草原,主要奶源基地全部处于这一地带的蒙牛乳业进入了专家们的视野。而在蒙牛的生产基地,他们又看到了全球领先的“样板工厂”,在这里,每一滴原生奶经过一道道全自动工序成为香浓合格的牛奶产品,全过程都在封闭无菌的状态中进行。从市场到工厂、从工厂到牧场,蒙牛牛奶的表现说服了每一位专家。

  国家航天部门经过严格检测后,认为蒙牛牛奶的各项指标均已经达到或超过国内、国际标准。凭借着纯天然、高质量、丰富的营养和好的口味,蒙牛牛奶最终成为太空营养学专家唯一指定的“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从此,“每天三杯奶”成为了航天员训练、工作和生活中的一首“白色乐章”。

  每天早晨,在享用精心搭配的其他食品的同时,航天员都要喝一杯蒙牛牛奶来有效保证全天的热能和营养”。而在午餐之后,训练基地的营养师又会及时为每一个航天员送上一杯蒙牛酸奶。原来,酸奶中含有的乳酸、醋酸等有机酸,不仅赋予了酸奶清爽的酸味,还能帮助牛奶形成细嫩的凝乳,从而降低肠道PH值,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让航天员们一个下午都精神抖擞。“蒙牛已经将其酸奶产品中的益生菌由两种变成了四种,这样不仅营养价值比同类产品有了明显的提高,其帮助消化、抑制有害菌的作用也得到了更一步的加强,很受航天员们的欢迎。”基地的营养师这样评价道。

  结束了一天紧张的训练之后,航天员们还将在晚饭时喝上一杯牛奶。营养专家指出,一方面,晚餐饮用的牛奶,其安神作用促进了航天员的深度睡眠,另一方面,人体处于睡眠状态下,也更易于吸收牛奶中的蛋白质。

  “一天三杯牛奶,每天500-800毫升。这个科学的食谱既保证了营养补给,又不至于引起脂肪堆积,不仅适用于宇航员,用样也适用于普通人”!营养专家认为,航天员膳食中牛奶的科学搭配,值得在全社会进行大力推广。

  成为“中国航天员专用牛奶”,对于蒙牛,既是一项崇高的荣誉,也是一种期待和责任。在中国航天事业用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鼓舞中国心”的同时,每一个蒙牛人也在致力于“强健中国人”的伟大使命。2003年,当神州五号拔地而起,实现中国载人航天事业零的突破时,蒙牛牛奶也迅速成为了中国液体奶市场的领跑者,并于2004年成为了国家体育总局训练局运动员训练专用牛奶,为中国健儿扬威世界赛场奉献了自己的力量。随后,蒙牛率先建起了中国规模最大的“澳亚国际牧场”,在国内第一个引进机器人挤奶设施,种植世界十二国优质牧草,养殖全球优质奶牛,开启了中国乳业奶源升级之路。2005年,当神州六号用完美的姿态围绕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一圈圈旋转的时候,蒙牛已经以日销液体奶7000吨的成绩,超越众多百年历史的跨国乳业巨头,成为了全球液体牛奶领域的领先者。作为首位“中国航天事业合作伙伴”,蒙牛不仅将“为中国喝彩”,还将用洁白醇厚的牛奶,为每一个航天员、每一个中国人的健康加油,为“强健神州梦想”而不懈追求。

  神舟五号与神舟六号的比较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

  两者的大小、重量、设备等基本不变;采用“长征2号F”运载火箭作为动力载体

  发射时间 2003年10月15日 2005年10月中旬

  活动范围 仅限返回舱 打开返回舱舱门,进入轨道舱进行科学实验活动

  宇航服 杨利伟的宇航服始终未能离身 有机会脱下重达10公斤的太空服,新的宇航服主要由服装、头盔、手套和航天靴等组成

  太空时长 21小时 119小时

  航天员人数 1人 2人

  食品 即时食品,不需要加热、也不需要加水 50种左右:包括四种主食,“鲍鱼”、“咸水大虾”等菜肴以及水果

  如厕问题 尿不湿 专用马桶

  神舟六号飞船=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

  飞船发射季节的选择,要考虑到各种可能影响到发射的因素,其中气象条件是最直接、最关键的决定因素。

  飞船上天后,要由航天测控网对飞船实施测控管理。如果把神舟飞船比作放飞太空的“风筝”,那么,航天测控网就是那根重要的“风筝线”。我国的航天测控网由多个地面测控站和4艘远望号航天测量船组成。这4艘测量船分别是太平洋上的“远望”一号和“远望”二号测量船,印度洋上的“远望”四号测量船,大西洋上的“远望”三号测量船。其中,3艘测量船都在纬度相对较高的南半球。

  南半球的季节正好与我国相反。我国的春夏季节在南半球是秋冬季节,海况很恶劣,即使正常航行都难保安全,更不用说在海上执行测控任务了,因此不宜发射飞船。我国的秋冬季节在南半球是春夏季节,海况较好,便于航行和执行测量任务。因此,我国神舟一号至五号飞船的发射时机都选在与南半球相反的秋冬季节。

  另外,秋季和冬季相比,尽管2002年12月30日发射的神舟四号曾突破我国低温发射的历史纪录,但在载人航天飞行中,以人为本、充分保障航天员的安全,成为发射的最大特点,因而发射段的气象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显然,秋季比冬季更适宜。因此,两年前的神五和今年的神六载人飞船都选择了在秋季发射。

  据中国科学院空间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龚建村介绍,“今年正是接近周期谷底的位置,预计神舟六号飞行期间太阳活动稳定,适合人类开展空间活动。”

  龚建村说,人们已经掌握了太阳的活动周期是11年,2000年是这个周期的最高峰,2006年达到谷底。因此今年太阳异常活动频次较低,大趋势有利于人类开展空间活动。神六将在“晴好天气”中飞行 “神舟”六号发射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承担“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各系统的生产制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发射火箭的各项生产均按计划稳步进行。

  据刘竹生介绍,今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将“齐套”,明年年初将先后进行各系统的综合实验与匹配实验,如果工作进展顺利,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将在明年6、7月份出厂。

  “神六”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细解火箭系统

  继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后,“神舟”六号航天工程已在紧张进行中。为把国人的“飞天梦想”推向又一全新的高度,“神舟”六号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作为飞船的“助力神”,“长征2号F”运载火箭将再担重任,送“神舟”六号上天入轨。“神五”和“神六”飞船的动力载体虽是同一型号火箭,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却“另有文章”。昨天,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细解“神舟”六号火箭焦点。

  焦点1 火箭交工时间 年底设备配置齐全

  承担“神舟”六号发射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向记者透露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准备工作的时间表。根据刘竹生的介绍,2004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都要“按期交工”,各套仪器均要求配置齐全,为随后在明年年初进行的火箭系统综合实验做准备。刘竹生讲,综合实验阶段,火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要进各自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目的是确保火箭整体达标,检测合格后各系统将“会师”,进行匹配实验。

  焦点2 火箭应急能力 正在进行极限计算

  运载火箭的“极限分析”是专门针对“神舟”六号飞船内一系列重大变化而进行的。刘竹生说:“首先,由于‘神舟’六号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人员和天数的增加带来食物、生存设备等其他质量的增加,这就要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必须提高,比如原‘神舟’五号的七八吨质量就有可能要变成8吨多。其次,如果航天员不止一个的话,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逃逸能力,对火箭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挑战。”刘竹生讲,针对以上两点,目前正在与飞船系统方面协调合作,进行相关的火箭极限计算。据了解,目前,这样的“极限分析”已经做了几轮。

  焦点3 火箭动力特性 将随载荷改变而调整

  火箭配上飞船组成一个“大弹簧”系统,刘竹生说:“从动力学分析,飞船与火箭连接后是会相互作用影响的,由于‘神舟’六号轨道舱上的有效载荷将由原来‘神舟’五号上的多个设备变成一两个设备,飞船质量块儿的变化必然影响整个火箭的动力学特性,目前的工作就涉及到火箭与飞船动力特性相应的问题。”

  焦点4 发射安全性 地面发射系统将“体检”

  为了确保“神舟”六号发射万无一失,发射基地地面设备检修工作将进一步加强。据刘竹生介绍,和以前发射场承担发射任务时进行检修工作相比,由于两次发射间隔加长,这次将是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地面发射系统的“体检”。刘竹生强调说,检修工作将做到任何一个细微处,每个插头都要求必须检查,每根线路都要“从头摸到底”,看是否存在可能断线的问题。另外,刘竹生讲,目前已完成了对“神舟五号”遥测数据的分析工作,对“神五”整个发射过程中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某些设备使用不方便等问题都将在“神舟”六号发射前做改进。

  焦点5 运载安全性 载人可靠性高达97%

  “神舟”六号发射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承担“神舟”六号飞船发射任务的“长征2号F”运载火箭各系统的生产制造工作已经全面展开。截至目前,发射火箭的各项生产均按计划稳步进行。

  据刘竹生介绍,今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将“齐套”,明年年初将先后进行各系统的综合实验与匹配实验,如果工作进展顺利,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将在明年6、7月份出厂。

  “神六”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本报独家专访,细解火箭系统

  继我国“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成功后,“神舟”六号航天工程已在紧张进行中。为把国人的“飞天梦想”推向又一全新的高度,“神舟”六号发射前各项准备工作已全面展开。作为飞船的“助力神”,“长征2号F”运载火箭将再担重任,送“神舟”六号上天入轨。“神五”和“神六”飞船的动力载体虽是同一型号火箭,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却“另有文章”。昨天,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细解“神舟”六号火箭焦点。

  焦点1 火箭交工时间 年底设备配置齐全

  承担“神舟”六号发射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向记者透露了发射“神舟”六号的火箭系统准备工作的时间表。根据刘竹生的介绍,2004年年底,火箭系统的各项设备都要“按期交工”,各套仪器均要求配置齐全,为随后在明年年初进行的火箭系统综合实验做准备。刘竹生讲,综合实验阶段,火箭的每个组成部分都要进各自的实验室进行检测,目的是确保火箭整体达标,检测合格后各系统将“会师”,进行匹配实验。

  焦点2 火箭应急能力 正在进行极限计算

  运载火箭的“极限分析”是专门针对“神舟”六号飞船内一系列重大变化而进行的。刘竹生说:“首先,由于‘神舟’六号将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人员和天数的增加带来食物、生存设备等其他质量的增加,这就要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必须提高,比如原‘神舟’五号的七八吨质量就有可能要变成8吨多。其次,如果航天员不止一个的话,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到逃逸能力,对火箭在遭遇突发情况时的应急能力提出了挑战。”刘竹生讲,针对以上两点,目前正在与飞船系统方面协调合作,进行相关的火箭极限计算。据了解,目前,这样的“极限分析”已经做了几轮。

  焦点3 火箭动力特性 将随载荷改变而调整

  火箭配上飞船组成一个“大弹簧”系统,刘竹生说:“从动力学分析,飞船与火箭连接后是会相互作用影响的,由于‘神舟’六号轨道舱上的有效载荷将由原来‘神舟’五号上的多个设备变成一两个设备,飞船质量块儿的变化必然影响整个火箭的动力学特性,目前的工作就涉及到火箭与飞船动力特性相应的问题。”

  焦点4 发射安全性 地面发射系统将“体检”

  为了确保“神舟”六号发射万无一失,发射基地地面设备检修工作将进一步加强。据刘竹生介绍,和以前发射场承担发射任务时进行检修工作相比,由于两次发射间隔加长,这次将是有史以来最全面的一次地面发射系统的“体检”。刘竹生强调说,检修工作将做到任何一个细微处,每个插头都要求必须检查,每根线路都要“从头摸到底”,看是否存在可能断线的问题。另外,刘竹生讲,目前已完成了对“神舟五号”遥测数据的分析工作,对“神五”整个发射过程中不够完善的地方,比如某些设备使用不方便等问题都将在“神舟”六号发射前做改进。

  从海底挖掘沉积物的特殊船只可以被疏浚到陆地上用于开垦或其他工业。事实上,挖泥船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西方普遍使用的挖泥船采用耙吸式设计。这种设计的挖泥船头专门用于在海底沉积物地质脆弱的地区工作,一次可以吸取大范围的沉积物。然而,中国附近的海底地质条件非常复杂。而且是礁石和沉积物的混合形式,所以你只能用绞吸式挖泥船,绞吸式挖泥船可以把海底礁石打碎成小颗粒或者石头,吸到船里过滤。

  加大建设吹水试验。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天鲲”号已经完成了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即将投入江苏滨海LNG项目码头、港池和航道疏浚工程建设。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一件件重大装备不断提升我国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力。

  再者是天鲲的成功研发有两个最大的意义。一是它打破了西方的封锁。在这种巨型挖泥船问世之前,中国还不具备自行制造大型挖泥船的能力。如果它想进行土地开垦,它只能从西方国家购买或租用。但西方国家对这项技术非常重视,只愿意把中小型挖泥船高价卖给中国,而大型挖泥船无论出多少钱都不愿意卖给中国。

  要知道的是“天鲲”号是中国交通航天局自主设计、投资建造的亚洲最大、最先进的自航式重型绞吸挖泥船。全长140m,宽27.8m,总装机功率25,843kW,设计每小时疏浚能力6,000m3,最大挖掘深度35m。扩孔器“田坤”的功率为6600千瓦,可以挖掘单边抗压强度为50兆帕的岩石。泥浆泵输送功率17000千瓦,长距离输送能力15000米,为世界之最。

  [img]
作为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有着“海上移动实验室”的美誉,是开展深远海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这是一艘什么样的船?它究竟先进在哪里?让我们一起走进“科学”号,领略它的超凡之处。

  特殊的深海考察船

  深海考察船是用于海洋大气、水体、海底、深海极端环境等海洋研究的特殊船舶,它整合了多学科的先进装备和技术。出于科学研究的需要,科考船经常要面对复杂的海况,因此,除了船舶系统的设计不同于常规船型外,它还有庞大的船载探测系统、船载实验系统和网络信息系统,以及为探测和实验配套的操控支撑系统等,和普通船只有着很大的区别。

  “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科考船具备大气探测、水体探测、海底探测、深海极端环境探测以及遥感数据现场验证的能力。它的主要科学目标是:揭示大洋环境和海气相互作用对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调控作用;阐明大洋生态系统的演化机制,查明大洋碳循环与热带驱动机制及其与我国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联系;探索深海海洋的自然规律和本质;自主开展海底热泉/冷泉系统与地球深部过程研究,揭示深海极端环境与生命过程的关系;发展地球系统科学理论。

  领先国际的设计理念

  “科学”号是国内第一艘满足《特种用途船舶安全规则(2008)》的要求,采用了吊舱综合电力推进,且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化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为了使这艘船满足现代海洋科学综合考察的需求,确保船舶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项目组和设计院重点瞄准国际上新型科考船的先进之处,重点研究了多波束嵌入式安装的防气泡球艏设计、经济节能的“短长宽比”船型设计、不同推进形式和电站配置的综合评估、艏楼遮蔽甲板抗风稳性研究、操控支撑系统与科考实验室综合布置研究、减振降噪技术研究等关键技术难题。

  海洋科学考察船在执行任务期间,难免会遇到恶劣海况,此时,强风使船舶倾覆的风险就不容忽视。为满足特殊抗风力要求,设计团队一方面通过对抗风力影响要素进行研究,力图在设计前期对此加以控制;一方面采用特种结构加强、特殊装备舱容进行密性和分割、减少自由液面、设置减摇水舱等措施,确保船舶在大风浪下的抗风稳性。

  在“科学”号的设计过程中,工程师们结合船型发展趋势,根据规范要求和考察需求,不断优化船型尺度和型线,实现了快速性、经济性、耐波性之间的综合平衡。它的快速性和经济性指标,达到甚至超过了国际先进水平。

  先进设施数一数

  (1)动力定位系统

  现代的先进海洋科学考察船都具备动力定位功能,如果没有动力定位,船就只能靠抛锚或漂泊进行作业。但是,在深海海域船是无法抛锚的,而在漂泊作业时,船舶的漂泊移动范围可达几百米甚至几十公里,完全无法满足科学考察的原位取样和探测要求。另外,科考船在作业时,一般都是从船尾部向海里下放探测设备,因此对船艏向(船头的朝向)也有着较高的要求。

  动力定位,可以理解为“动中取静”,通过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位置来保持“定位”。“科学”号上的动力定位系统,依托于差分卫星定位导航系统(DGPS)以及水下定位装置,给船舶动力定位系统提供信息和指令,通过主推进系统和艏侧推装置,使其自动调整和随时保持船舶艏向和位置。

  (2)吊舱式电力推进系统

  吊舱式电力推进系统,全称是“永磁电机吊舱式全回转无舵桨电力推进系统”。它的推进电机不在船体中而是在水下,与螺旋桨做成一体,也没有船舵。整个吊舱式推进器可以水平方向旋转360°,就像现代军用飞机发动机使用矢量喷口一样,可以通过旋转吊舱的方向来调整航行方向。这种推进方式由于没有任何机械传动的能量损耗,所以能量转换效率很高。此外,这种推进系统还有几大好处,比如节省船舱空间、机动灵活性和可操控性强、能够明显降低船舶的振动噪声等。

  “科学”号采用的是“双机双桨”的模式,在船尾下方,并列地装着两套吊舱式推进器。它的最大好处是船只操控起来很灵活,同时安全性也更好,如果其中一个螺旋桨坏了,还可以使用另一个进行工作。有了这个先进的吊舱式电力推进系统以后,“科学”号在海上航行或靠、离码头期间,不仅可以自如地前进、后退,还能够完成“横移”和“原地回转”等各种“高难度动作”。

  (3)360°环视驾驶室

  在驾驶室里,驾驶员可以直接看到船艉的后甲板。为了不挡住驾驶员的视线,“科学”号的烟囱被设计在左侧舷的位置。在驾驶室前方正中,有一套主驾控台,左右两侧还各有一套驾控台,包括动力定位操控台在内,驾驶室里一共有4套操控设备。除此之外,在机舱集控室和主机舱里也可以操控船只。为了满足科学考察作业的需求,在“科学”号后甲板的作业集控室以及ROV控制室里,也分别设置了船舶驾控台和动力定位操控台,被国外专家誉为“创新的设计”。站在“科学”号的驾驶室,你可以看到四周360°的全景,在个别位置还装了落地窗,视野更加开阔。

  (4)最大亮点:升降鳍板

  “科学”号的最大亮点,就是安装了国内首次研制的升降鳍板装置。在船的中心位置,有两个可以升降的鳍板,可以通过“通海井”(横截面为3米×4米)直接到达船底下方的海水中。鳍板里面装了鱼探仪、海流探测器、浅海多波束声学探测器等设备。

  国外有学者做过实验,将探测设备换能器安装在升降鳍板上以后,它的探测精度提高了近1倍!原来,船在行驶过程中,船底水体会形成湍流层,船速越快,湍流层就越厚。而这些湍流层和气泡流形成的屏蔽层,会使声波信号严重衰减。因此,“科学”号采用了升降鳍板,在声学设备探测的时候,装有仪器的鳍板会向船底下方伸出2.7米,这样就穿过了湍流层,避免了干扰,获得的数据也就更精确了。

  在船正常航行时,鳍板收回到与船底平齐的位置,以减少航行阻力。另外,有了这个升降鳍板,在出海后也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换能器的维修和更换,而不必回船坞修理,由此节省了大量的维护成本。

  (5)生活设施人性化

  “科学”号科考船不仅是严肃的科研场所,更是温馨的海上之家。

  在这里,你不会听到船只开动后发出的“嗡嗡”噪声。因为船上所有的大型机械设备都用了二级浮阀减震技术,此外还通过物理隔离的方式,把主机舱死死地密封起来。为了不使噪声传出来,平时还把楼梯通道、上下出口也都封闭起来。

  在“科学”号的甲板上,你也听不到任何通风噪声。普通船只上的空调的风速较高,声音很大。为了减少噪声,“科学”号上的空调采用了低风速,如果不注意听的话,甚至都感觉不到。这些在噪声控制细节上的努力,明显提高了船员在海上生活的舒适度。

  在公共区域,则设置了很大的空间,配有休闲厅、餐厅、网吧、健身房、桑拿房、咖啡厅、学术报告厅以及电影院,让大家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充分放松并享受快乐。

  “科学”号科考船在完成2015年热带西太平洋主流系和暖池综合考察航次后,已于11月15日返回青岛母港进行休整。不久的将来,“科学”号将再一次扬帆远航、乘风破浪,继续探索大洋深处的奥秘,为海洋科学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出品:科普中国;制作:《科学世界》杂志社;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科普中国”是中国科协携同社会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科学传播的科学权威品牌。转载请注明“来源:科普中国”。)

  韩国MBC电视台在2017年播出了一部电视剧《医疗船》。所谓“医疗船”,指的是一种为小岛提供医疗服务的船舶。这种船舶辗转在医疗设施不足的海岛村落里,在给岛民看病的同时,还为感到孤独无助的人们带去温暖与安慰。

  在世界各国的军队里,也有类似的医院船。

  医院船是一种很古老的船舶。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和古罗马的舰队里,就出现了医院船的影子。大约在公元前 450 年,古希腊雅典舰队里出现了一艘三桅战船“治疗号”(Therapeia),可应该是世界历史里第一艘医院船。在罗马帝国时代,则有一种被称为“免疫者号”(Immunes)的医院船。

  “治疗号”和“免疫者号”医院船,跟随舰队出征,治疗生病的水兵或和桨手。

  公元前5世纪,中国正处于春秋末期、战国初期。那时候,中国的战争主要在陆地上进行,因此军队里没有这种专门的医院船。

  在欧洲,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后,医院船逐渐发展成熟,成为一支舰队的标准装备。大航海时代后,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海上强国在进行殖民扩张的时候,医院船便是编队里的必备船只。医院船的布局、装备、医疗技术人员、救治工作的展开程序等,也日趋完善。

  1700年至1721年,俄国与瑞典为了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进行了一场为期21年的战争,史称“为第二次北方战争”。在这场战争里,俄国一共出动了10多艘医院船。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响。当年6月,一支英国舰队共40余艘舰船和4000余士兵抵达中国海面,这支舰队里就有医院船。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打响。在这次战争中,英国使用了一艘“美女岛”号医院船。这是世界上第一艘比较符合医学要求的医院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里,医学船的使用越来越广泛,挽救了大量伤病员的生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光是英国就先后改装了100多艘医院船,是使用医院船最频繁的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海战的主战场在太平洋战场,因此美国成为使用医院船最频发的国家。

  医院船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属于人道主义救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1949年,世界各国在瑞士日内瓦签订了一份《改善海上武装部队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境遇之日内瓦公约》,将对医院船的保护写入公约中。

  公约的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军用医院船即各国特别并专用以救助、医治并运送伤者、病者及遇船难者而建造或装备之船只,在任何情况下,不得加以攻击或拿捕,而应随时予以尊重与保护,但须于使用前十日,将该船之名称及其说明通知冲突各方。”这就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军队里的医院船都不得受到攻击或拿捕。

  第三十六条又规定:“医院船上之宗教、医务及医院工作人员以及其船员,应受尊重及保护;不论船上有无伤者及病者,在医院船上服务期间,不得被俘。”

  《日内瓦公约》同时规定,医院船的一切外表应为白色,两舷和甲板标有红十字图案,在醒目位置挂本国国旗和白底红十字旗,以便识别。医院船禁止携带武器,并且对于交战中的落水者,不分国家和派别,必须无条件施救。

  是真的。

  有历史记载的:

  慧琳在《一切经音义》中说:“唐时中国有一种‘苍舶’,长达二十丈,可载六七百人。”

  九世纪阿拉伯商人苏来曼在《东游记》中说:“唐时中国海船特别大,波斯湾风浪险恶,只有中国船航行无阻,阿拉伯东来的货物都要装在中国船上。”

  从7世纪以后,中国远洋船队就日益频繁地出现在万顷波涛的大洋上。外国商人往来于东南亚和印度洋一带,都乐于乘坐中国大海船,并且用“世界上最先进的造船匠”的语言来称赞中国船工。

  什么船能当得起“中国十大名船”的称号?去年,国防科工委、交通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等14家单位共同给出了权威的答案。四艘军舰、四艘民船以及两艘科学考察船,一并获得了中国造船史上第一次国家名船评比的最高荣誉。据悉,所有当选名船都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是中国船舶工业不同历史时期创新成果的典型代表。

  1.东风号——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东风号万吨级远洋货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力更生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船舶,由江南造船厂制造,1965年交付使用。东风号的总长为161.4米,船宽20.2米,船深12.4米,载重量1.3488万吨,排水量1.7182万吨,采用中国自行研制的低速重型船用柴油机。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船舶设计、制造水平以及船舶配套生产能力,为中国大批量建造万吨以上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础。

  作为中国上年度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的压轴之作,中国首次开展的十大名船评选活动今天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四艘军舰和六艘民用船舶荣膺“中国十大名船”称号。这十大名船均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堪称新中国船舶工业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代表。国防科工委官员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船舶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但为海军设计和建造了大量新型武器装备,而且率先成为中国出口支柱产业。中国迄今已连续十余年成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在国际造船市场上的作用举足轻重。

  2.向阳红10号——中国第一艘多功能大型远洋综合调查船

  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和江南造船厂设计建造,于1979年10月交付使用。总长156.2米、排水量1.3万吨,双桨双舵,并且在舵上还带有螺旋桨,船中舭部有防摇鳍,船的操纵性和适航性能极好。在12级风浪中可以坚持航行,在任何两舱进水的情况下,都不会下沉。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载有直升机的多功能大型远洋综合调查船,能在全球所有海区航行,为中国的太空和海洋科学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0年4月,向阳红10号参加了中国首次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1984年4月,中国首次发射同步试验通讯卫星,它成功完成了卫星定点区域气象预报及通讯联络任务。1999年7月,向阳红10号成功改装为远望4号科学测量船,先后参加了中国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远洋测控任务。通过它的测控通信技术,胡锦涛总书记和神六航天员实现天地通话。

  3.长城号——中国第一艘按国际标准建造的出口船舶

  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船舶工业面临转型期的艰难时期,长城号率先叩响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大门,由此开创了中国船舶出口的新纪元。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第一艘大型出口船舶。

  4.济南舰——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

  济南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并制造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首舰,先后完成了2200多项试验任务,获得100多万个试验数据,被誉为海军装备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也是迄今唯一荣立集体一等功的驱逐舰。它实现了中国驱逐舰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跨越,它的诞生,在中国驱逐舰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5.核潜艇——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

  1959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指示。国家动员各行各业数千个单位,集中一大批科研生产人员,自力更生、奋力攻关。经过不到20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终于横空出世。它的研制成功,是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的一次战略性突破。

  6.渤海友谊号——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浮式生产储油船

  渤海友谊号实现了中国FPSO(超大海上浮式储油船船体)设计建造零的突破。这艘船灵活机动,已成功用于渤海三个油田的开发。它是集原油加工、海上油库、卸油终端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石油开发的重大设施。它的建成实现了中国浮式生产储油船设计建造零的突破,是中国船舶工业在海洋工程领域标志性的产品。

  7.常规潜艇——中国新型常规潜艇

  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新型常规潜艇,也是中国国产在役潜艇中噪声最低的潜艇。它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交付海军使用,是中国第一个能在水下通过发射远距离的反舰导弹攻击敌舰的常规潜艇。由于大量采用先进科技使潜艇在水下生存能力极强,拥有艇员在水下一定深度快速上浮脱险或与深潜救生器对接的能力。它集中了中国舰艇武器装备科研的最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常规潜艇设计和建造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8.哈尔滨舰——中国第二代导弹驱逐舰

  该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二代导弹驱逐舰,1993年服役。舰长148米,满载排水量4800吨,航速31节,续航力4300海里/15节。主要装备有舰炮系统、导弹系统、反潜武器系统、作战情报系统、电子战系统、直升机起降平台等。代表了中国水面舰船武器装备上世纪90年代初的最高水准,完成了中国海军首访大洋彼岸的使命。

  9.远望3号——“海上科学城”航天测控船

  远望3号航天测控船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新型航天测控船,是一座流动的“海上科学城”。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新型航天测控船,具有对卫星、飞船、潜地导弹等进行指挥、控制、测量的功能,它的建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航天测控技术大国,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建造30万吨级超大型油船,是中国造船人的一大梦想。1999年,中国同外国船东签订了5艘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建造合同。德尔瓦号达到了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中国超大型油船建造零的突破。

  10.我国第一艘30万吨级超大型原油船——德尔瓦号

  该船达到了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中国超大型油船建造“零”的突破。
万年历“万年历”表是中国人的一种夸张俗称,但英国人更加夸张,称之为“永久日历”表(Perpetualcalendar)。其实所谓“永久”只是说无须人手调校,如果天天上链,不需要调整可以指示正确的日期,并非不上链其日历也能永远或一万年不差。以为每四百年一次的闰年二月只有28 日,万年历表大多只能准确指示到2100 年,IWC在1985 年推出的“达文西”可以自动指示至2500 年。万年历表属于复杂机械表,可以指示日期、月份、星期,甚至可以指示年份和自动调整闰年。问表问表具有打响装置,即使在夜间也可以知道时间。它的表壳一册设有按钮或拨挚,可以启动小锤敲响表内钢条(簧),叮叮当当地报时。打簧表在没有电灯的时代用处很大,夜间梦回,随时可以知道是什么时刻,问表一词即由此而得。问表还可以按所问而分为不同种类。

原创文章,作者:花好月圆,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shangliangwangye.com/biao-244051.html

(0)
上一篇 2023年12月3日 15:40
下一篇 2023年12月3日 15:42

相关推荐